Stephen Chung
鍾維傑
Stephen Chung

多倫多巿大廈單位趨香港化

香港住宅大廈單位越起越細是常態,200平方英呎單位也可賣數百萬港元,然而讀者未必知道類似現象近年亦在外國出現,包括多倫多市(後簡稱多市)。

當然,只得200呎之單位仍未在多市見到,但憑筆者記憶及觀察,20多年前興建的兩房大廈單位一般樓面面積有1000平方英呎以上,單房房細極都超過600多呎,就算是開放式(studio)單位也起碼有500呎,只得400呎的單位基本上不存在。三房?有,一般1500呎以上。

時移勢異,近十年新造的兩房大廈單位大多千呎以下,一般是8、900呎左右,一房可由4、500百呎起,而開放式約300多或以上,至於三房,亦可少過千呎。比香港的依然大得多啊?對,但「趨細」未似完。

近日在網上瀏覽多巿樓盤時,發現一幢約兩年新的住宅大廈有500多呎兩房單位,但這不算新奇,有點估不到是這兩房款式還有兩個「齊全」洗手間,即洗面盤,坐廁和浴缸或花灑格皆備,有香港圖則「鍊到盡」之味道。

有興趣的,可嘗試往這樓盤網頁觀賞(注意: 這裡不是推薦或推廣這或其他多巿物業,且這網頁亦未必長存,例如當物業已售出後便會取消)︰

至於趨細原因,市場有以下講法:

1) 將貨就價︰整體買家群可用來置業的一般budget追不上樓價上升速度,發展商唯有建造成本及面積較細之物業,包括趨細之大廈住宅單位,來將就市場人士的荷包。

加上近十年 QE 導致的輕鬆借貸環境(雖去年有跡象收緊),工作收入一般難敵資產價格走勢。

2) 對物業設施及用料等要求高了︰雖然近代新科技有助快捷地製造較平宜的建材,但市場對品質要求亦提高了不少,繼而抵消了任何成本上的節省,且亦有勞工技工成本上揚因素。

要注意建造成本並不影響樓價或可賣多少(否則便沒有蝕本生意之可能),但會影響發展商「想以」甚麼價格水平才肯放售。

3) 人口增長及生活運作方式之轉變︰現時多市整體樓房空置率甚低,不足2%,或許人工收入不算太高,但相信不少家庭要花近半收入在居住環節上。為何咁都「制」?因多市較有工作機會等。此外部份需求亦因年輕一輩未必像老餅輩那麼嚮往近郊社區(suburbs)生活,繼而選擇居於市區中心或近中心地帶。

需求個案多了但供應追不上時,再加上經濟及收入情況,索性切細單位。

有市場人士認為上述情形只是暫時,尤其當年輕的漸長時,他們也會學老餅輩搬到大屋居住近郊社區,繼而令平均住宅單位面積回升。

或許,然而樓宇管理費,維修,物業稅等長期不像會大幅向下調整,買(大)屋相對還容易但養屋難情況下,又未必會重現。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