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平、郊區貴」成新常態 市中心已風光不再?
一場世紀疫症引發很多行業的結業潮,失業率飆升,僱員收入大減,但偏偏樓市恍如置身平行時空,很多地方的樓價依然不斷破頂。緊貼市場的讀者會知道,這波樓市升浪並非由傳統的市區物業帶動,升勢最凌厲的是郊區及二線城市,相反過往樓價最高、最繁忙的市區地段卻大幅落後。有專家說,隨著Work from home模式興起,樓市也出現「去中心化」,市區物業的風光已一去不返,事實又是否如此?
無可否認,大家認知的買樓第一誡條「地段先決」,過去一年在很多地方都不適用。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由去年6月至今年5月,倫敦的樓價指數只上升3.7%,但周邊地區的升幅則大幅跑贏,以牛津及肯特為例,升幅分別達到16.5%及8.2%;二線城市的樓價升幅亦較倫敦可觀,利物浦升15%、曼徹斯特升13%、伯明翰升8.4%。
澳洲的大城市亦有類似情況。根據Domain的數字,由去年6月至今年6月,大廈住宅售價升幅最大的地區,集中在悉尼近郊,北部海灘升27.2%、東部近郊升12.7%、中央海岸升12%,但悉尼市中心只升6.7%,西南內城區更下跌2.3%。至於墨爾本近郊地區,過去一年樓價普遍升一至兩成,獨立屋升幅更由17%至25.8%。以上現象同時發生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及部分歐洲國家。
筆者關心的馬來西亞,地產網站iProperty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去年首都吉隆坡KLCC的二手物業需求減少8.9%,部分居民轉到雪蘭莪郊區置業,令去年雪蘭莪州的二手需求上升3.2%;檳城喬治市去年的二手成交亦下跌11.9%,需求轉向檳城郊區的甲拋峇底及浮羅山背,兩個地方的網站放盤瀏覽量大增逾倍。
市中心物業價值褪色,主因是各地政府在過去一年採取嚴格防疫措施,僱主被逼安排員工在家工作,推使很多人選擇搬遷到成本更低,空間更大的郊區,加上沒有旅客入境,投資者將大批原本用作民宿的單位放售或放租,供應增加但需求驟降,令市區住宅價格受壓。
另一方面,政府在疫情期間推出各種樓市刺激措施,例如英國的印花稅假期、澳洲的建屋資助,解放自置物業需求,用以支撐樓市。資金有限的首置客難以負擔市區樓價,蜂擁到低水的郊區搶盤,推高周邊地區價格,同時也透支市中心物業的購買力。
但筆者相信,樓市的「去中心化」只是短暫現象,無論是疫苗成功控制疫情,抑或人類最終妥協與病毒共存,城市運作重回正軌只是時間問題。傳統市中心的交通、娛樂、教育配套、商業功能以至工作機會,都無法輕易取代。另外,隨著各國政府的置業優惠政策結束,上車客的購買意欲已見回落,不少地方的郊區物業成交也陸續已減慢。那麼,WFH模式會成為新常態,繼續削弱市區住宅的價值嗎?我傾向認為不會。
瑞銀(UBS)近期訪問了歐洲675個資深企業高層,結果88%受訪者認為員工在家工作令生產力下降,希望員工重回辦公室;有40%受訪者預計未來2至5年,員工將完全重返辦公室。高盛CEO早前更表明,在家工作不合常規,摩根大通也要求多數員工在9月前重返辦公室。事實上,除了少部分科技企業外,大部分製造業、服務行業都難以用遙距方式完成工作,當疫情威脅減弱後,員工很大機會要重回到市區上班。
筆者看來,疫情干擾下「市區平、郊區貴」的怪現象,反而為我們創造很好的入市機會,我認識的一些投資老手已出手在市區地段購得心頭好,讀者們亦不妨多留意低於價值的市區物業。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企業及人口回流,錯價現象最終會修正,市區物業的價值必然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