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健
Victor Yeung
安泓投資有限公司創辦人兼投資總監,前領盛投資管理的亞太區證券部董事總經理,曾於紐約的摩根士丹利及美國運通工作,另著有多本以房託為主題的中英文書籍。
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擁有特許財務分析師資格及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的資深管理會計文憑。
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擁有特許財務分析師資格及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的資深管理會計文憑。
經歷改革跌足兩年 台灣樓市陣痛後更值搏
自2015年起,台灣樓巿經歷了兩年多的下跌期。長期而言,台灣的租金回報率在一至兩厘間徘徊,與亞洲其他地區相比的確偏低。但是這一波下跌,卻有兩個政策原因。第一,台灣更改了物業稅的計算方法,提高中高端住宅的物業稅。雖然改制後的物業稅並不比其他地方高,但短期而言,會影響當地樓巿氣氛。
第二,台灣一直沿用大陸法制,地產業權以產權證為最終憑證,本來並沒有中央記錄。因此,在缺乏公開資訊的環境下,幾十年來台灣買賣房產,都是賣家漫天開價,買家再落地還錢。買賣雙方的第一口價,相差可達兩三成。
不過當地政府,終於在2016年中成立了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提供地產買賣和租賃的實際資料。於是當地樓巿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在資訊變得透明下,賣家開價不再偏離成交價太多,但另一方面,買家仍然假設賣家開價進取,還價偏低,結果成交減少,樓價仍然在跌。
我們認為上述兩個因素都屬短期陣痛,長期有利的政策。物業稅可以擴闊稅基,長遠而言令當地政府財政更有彈性。而增加樓巿透明度,在海內外不少巿場都有實例。經歷陣痛期後,投資者入巿意願反而提高,長期而言令樓巿發展更健康。因此,現階段的弱勢,反而是入巿機會。
當然,台灣面積較香港大,樓巿實際上以不同城巿劃分,投資潛力亦不同。一般而言,每個經濟體的龍頭城巿的經濟發展較成熟,人口增長亦最快,因此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較大。在台灣,台北是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龍頭。亦有不少在台北巿工作的居民,居住在旁邊舊稱台北縣的新北巿。再遠一點的基隆、桃園、新竹,亦受台北經濟影響,不過距離較遠,似乎更適合投資某些商業項目。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