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Sum
沈永年
Stephen Sum

深中通道:中山借勢崛起,成為「臨深之王」?

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浪潮中,深中通道的開通無疑為中山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想象。這條連接深圳與中山的跨海大橋,不僅縮短了两地的物理距離,更在深層次上重塑了大灣區的經濟格局。那麼,中山能否借此東風,成為下一個「臨深之王」?讓我們從交通、房價、產業三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深中通道的通車,標誌著中山正式邁入「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從昔日的「天塹」到如今的「通途」,中山的區位優勢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馬鞍島作為深中通道的首站,更是成為了深圳購房者眼中的香饽饽。隨著「前海-馬鞍島」同城化趨勢的日益顯著,中山正逐步成為深圳西拓的重要橋頭堡。

深中通道的概念駆動,讓中山樓市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起伏。馬鞍島作為核心受益區,房價水漲船高,成為深圳外溢剛需的「價格洼地」。然而,非核心區域的房價已經出現颓勢,供需矛盾加劇,庫存高企成為中山樓市的一大隱患。投資者需警惕「通道通車即利好出盡」的陷阱,理性看待房價的短期波動與長期分化。

中山能否擺脫「睡城」標籤,關鍵在於能否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翠亨新區等區域通過政策傾斜和人才引進,積極引進高科技企業和新興產業,試圖打造「智創濱海新城」。然而,中山的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與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相比,中山在政策能級、金融配套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因此,中山需要更加注重內生增長,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對於投資者而言,中山樓市並非遍地黃金。在選擇投資項目時,應優先考慮核心區域,這些區域規劃高規格、配套完善,具有較強的抗跌性。同時,也要警惕遠離產業落地的遠郊板塊,避免陷入「概念透支」的陷阱。從長期視角來看,中山若能在5-10年內實現產業升級和內生增長,或可復制東莞松山湖的崛起路徑。

深中通道為中山打開了「灣區門戶」,但能否成為「臨深之王」,還需中山自身努力。只有跳出「地產依賴」,實現從「地理連接」到「經濟共生」的質變,中山才能在大灣區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臨深之王」。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