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Sum
沈永年
Stephen Sum

大灣區教育適合本港學生嗎?

筆者日前與一好友閒談,他為了下一代能擁有開心愉快的學習環境,於是一家三代包括老人家、小朋友舉家移居珠海,這兩年來,他可是感受頗多。

圖︰GETTY IMAGES

友人最初是將大兒子送到了由筆者介紹的位於中山的中港英文學校就讀,這是一間有寄宿的私立學校,一年學費約幾萬元人民幣。由於這間學校並不屬於國際學校,所以畢業後可以走內地高考的路,亦可以出國留學,以我所知,有不少港澳台子弟,甚至是韓國人都在那裡讀書。

這所學校校園環境中庸,但對於大兒子來說還是挺難適應的,因為是寄宿學校,而大兒子無論生理還是心理年齡都還小,突然失去父母的照顧,學習生活過得不是很好。他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一般,有的同學是來自中國本土的學生,有的則是來自國外,較難融入其中。加上友人兒子入學時年紀始終較小,性格又較內向,一下子要他適應與香港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實在比較困難。所以友人當時真的很擔心,害怕兒子會因此患上抑鬱,或出現其他心理上的問題。

至於小兒子則從小開始就習慣用英文,無論讀寫都主要使用英文,所以當小兒子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學習程度很難追上,筆者朋友也坦然,他們作為父母真的有責任沒讓小兒子學好中文。而由於友人兩夫婦主要在珠海工作,如小兒子留在香港讀書,照顧上確實有點困難,再者小兒子也似乎不大適應香港的學習模式,想嘗試新的學習環境。

種種原因之下,友人兩夫婦於是把小兒子送到珠海的國際學校讀書,到目前為止,友人認為這個選擇正確。小兒子本身的性格外向,遇到新事物都會嘗試,而在那間國際學校讀書時亦被老師照顧得很好,所以他很喜歡上學。大兒子在看到自己弟弟能夠如此開心讀書,也開始想要和弟弟一樣讀國際學校。當然,友人在聽到大兒子的意願時也會擔心他能否適應,始終一直以來覺得國際學校在管教上會較開放,未必適合大兒子本身較內斂的性格,不過最後也決定讓大兒子試試。

在大兒子最初轉校的時候,友人亦和那所國際學校的老師事先作好溝通。友人還記得,當時與老師講到動情之處都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他自覺很對不起自己的大兒子,他本身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小朋友可以開心上學,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然而看到大兒子上學鬱鬱寡歡,所以也曾懷疑自己為大兒子選錯了路。

到現在,大兒子轉去這所國際學校已有一段時間,性格上亦有明顯轉變。友人說,大兒子由以前的孤僻、害羞,變得主動、開朗了很多,現在會主動要求參加學生會,參與學校比賽等,甚至培養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願意嘗試具挑戰性的新事物。

內地大部分的學校都是傳統學校,香港學生去到內地後,一直較難與內地學生在同一賽道上奔跑學習,但現在看到情況已有所改變。政府以前多主力發展商業經濟,支持外商在本地經商,較少在教育方面著墨;但這兩年明顯多了教育上的規劃,大灣區成立了越來越多有質素的學校,而這些學校的課程又能與國際接軌,例如梁振英先生主辦的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姑勿論教育制度上的好與壞,總之作為父母,就是想為孩子選擇合適他們的成長環境,筆者亦希望,無論香港也好大灣區也好,未來有更多優質學校可以選擇!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