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維傑
Stephen Chung
擁有數十年地產發展、投資及管理經驗,現為卓凌策略榮譽顧問,主理分析事務,亦是 www.Real-Estate-Tech.com 網主。
開年投資三件事
執筆時2017年只剩下數天,且在船上度假,不但吃喝, 還有運動、閱讀、以及寫這文章。
第一件事:R and R
Return and Risk (回報及風險) 是孿生子,需要一起看待,一齊計算,甚至考慮回報相對風險比例。 投資一百元一年內可賺五十相當不錯,但亦可能蝕五十時, 回報相對風險比例是一,就不怎麼精彩了。
那麼怎樣的比例才算合理?沒有標準,但例如二會好些, 賺二蝕一化算點。
R and R 亦涉及投資組合的資產分佈 (asset allocation), 例如在某既定風險範圍內尋找最大回報的分佈, 當然這分佈之效用可因時移世易而改變,尤其自從 QE 以來,以往價格走勢不太相干的市場也相干起來*, 風險套戥比前難做。
第二件事:當今市場的 Narrative
印咗這麼多銀紙,總要買吓嘢(投資)嘛。銀行又水浸, 價格好難跌,就算唔升都好過揸現金, 況且世界各地政府都有支持經濟政策。
聽落又真係無得頂,簡直 too good to be true。然而, 友人和投資者中又開始有人擔心這美麗圖騰真的太過美麗。
未來世界經濟表現? 令人想起小時候學校教過名為國王的新衣之故事, 當中可能有些啟示。
第三件事: 你的決定腦電波快過你的分析腦電波
上述是近期看過一篇文章所說的,講及科學家如何利用 MRI 等技術發現這現象。
對投資有何關係?簡單說就是「先入為主」,當你還以為你很有程序邏輯思考分析後才作出決定, 你其實係先決定買樓(或該單位)後才尋找理由來支撑你的決定。
科學家估計是因為人是聚居動物, 常有需要說服其他人跟你的意向辦事,繼而衍生這腦部能力, 影響至今。
那麼筆者你的分析也會否如上?當然也受這影響, 即估中市況時也可能只是撞中,但我會先入為主認為係我醒目。
*註解︰ 十年前還未有 QE (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寛鬆) 時,同時在香港和紐約市置業確有減少投資風險的效果,因兩巿場價格走勢並不一致,但 QE 後,走勢變得比以前相似,在兩城市同時置業可能只是分散了日後的損失,對減少風險沒有太大作用。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